开颌矫正病例
开颌是指上下牙齿在闭合时无法咬合在一起,上下前牙之间存在明显垂直间隙。这种咬合异常会影响咀嚼、发音和美观,需通过正畸治疗进行矫正。
病因:
遗传因素
不良口腔习惯(如吮吸手指、奶嘴)
牙齿缺失或排列不齐
鼻塞或扁桃体肥大导致呼吸困难
全身性疾病(如佝偻病)
治疗方法:
开颌矫正通常需要使用固定矫治器(即托槽和弓丝)。治疗分两阶段进行:
1. 上颌阻滞:
安装特殊的矫治器,通过向下施加压力,阻碍上颌的生长,使上下牙齿间隙逐渐变小。
2. 下颌牵引:
使用面弓或牵引钩,向上牵引下颌,促进其生长,缩小上下牙齿间隙。
治疗时间:
开颌矫正的治疗时间因患者年龄、病情严重程度而异,通常需要2-4年。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,调整矫治器。
治疗效果:
成功的开颌矫正可以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,改善咀嚼、发音功能,同时提升美观度,增强患者的自信心。
注意事项:
治疗期间应严格遵从医嘱,定期复诊。
保持口腔卫生,防止龋齿和牙龈炎。
积极配合医生,避免不良口腔习惯。
治疗结束后需佩戴保持器,以维持矫正效果。
开颌矫正脸型对比
开颌畸形是一种颌面部畸形,表现为上下颌牙弓无法闭合,导致咬合不良,影响面部美观和功能。通过开颌矫正可以有效改善脸型,提升颜值和生活质量。
矫正前后对比
1. 咬合改善:矫正前,患者可能存在咬合不良,导致进食困难和口腔问题。矫正后,上下牙弓恢复正常咬合关系,改善咀嚼功能。
2. 面部形态改善:开颌畸形会导致下巴后缩、面中部凹陷等问题,影响面部美观。矫正后,下巴得以向前移动,面中部饱满,脸型更协调。
3. 鼻唇沟缩短:由于下巴后缩,鼻唇沟会较深。矫正后,下巴向前移动,鼻唇沟缩短,面部更加立体。
4. 侧面轮廓改善:开颌畸形患者侧面轮廓往往凹陷,缺乏立体美感。矫正后,下巴向前移动,侧面轮廓变得更加流畅,更具立体感。
矫正方法
开颌矫正需采用正畸及外科联合治疗,一般需要2-3年时间。正畸阶段使用矫治器矫正牙列,创造手术条件。外科手术阶段进行上下颌骨截骨,调整咬合关系,并恢复面部形态。
注意事项
开颌矫正术后需注意以下事项:
严格按照医嘱佩戴保持器,巩固矫正效果。
注意口腔卫生,避免感染。
饮食以软食为主,避免硬物刺激,以免影响术后恢复。
定期复诊,监测矫正进度。
开颌矫正不仅能改善咬合关系,还能有效提升脸型,给患者带来更自信的笑容和更健康的生活。
开颌矫正病例书写模板
病历号:
患者姓名:
性别:
年龄:
主诉:
病史:
1. 家族史:是否存在开颌畸形家族史?
2. 发病年龄:开颌畸形出现年龄?
3. 起病方式:逐渐发病还是突然出现?
4. 病程:持续时间?
5. 合并症:有无鼻炎、扁桃体炎、腺样体肥大等合并症?
既往史:
1. 手术史:有无相关颌面部手术史?
2. 矫治史:有无既往正畸矫治史?
口腔检查:
1. 面貌:正颌、侧位观、下位观
2. 唇齿关系:上下唇关系、上下颌前突度、垂直面型
3. 颌骨关系:上、下颌骨的位置关系
4. 牙齿情况:错位、拥挤、缺失、龋齿、牙根吸收等
5. 软组织:舌体、颊肌、唇肌功能和形态
6. 关节情况:颞下颌关节运动范围、弹响、疼痛等
辅助检查:
1. 头颅侧位片:测量开颌高度、垂直面型等
2. 曲面断层片:评估颌骨关系、气道形态等
3. 口腔全景片:评估牙齿情况、牙根发育等
诊断:
1. 开颌畸形类型:水平性、垂直性、混合性
2. 开颌畸形程度:轻度、中度、重度
3. 合并畸形:有无伴随其他畸形,如上颌前突、下颌后缩等
矫治计划:
1. 矫治目标:恢复正常咬合关系、改善面型
2. 阶段治疗:生长前期治疗、生长后期治疗
3. 矫治方法:固定矫治器、功能性矫治器、外科矫治
4. 矫治预计时间:预计矫治完成时间
开颌矫正病例书写
开颌矫正病例书写应遵循以下原则:
1. 客观描述
清晰而全面地描述患者的症状、体征和病史,包括:
主诉:患者因开颌寻求治疗的原因
既往史:相关疾病或治疗史
家族史:开颌家族史
症状:咬合情况、言语困难、面部美观等
体征:咬合关系、牙列形态、面部形态等
2. 病因分析
明确开颌的病因,如:
腺样体肥大
舌系带短缩
口呼吸习惯
骨骼发育异常
3. 诊断
根据病因和症状,作出开颌的明确诊断,如:
功能性开颌:由腺样体肥大等功能因素引起
骨性开颌:由骨骼发育异常引起
4. 治疗计划
根据病因和症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,包括:
功能性开颌:切除腺样体、训练口唇闭合等
骨性开颌:正畸矫正、外科手术等
5. 治疗过程
详细记录治疗过程,包括:
治疗方法: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及具体操作
治疗时间:每阶段治疗的开始和结束时间
治疗效果:治疗后咬合关系、面部形态等改善情况
6. 随访结果
定期随访患者,评估治疗效果,包括:
咬合情况
面部美观
功能恢复
通过以上规范化的病例书写,可以清晰记录患者的开颌情况、治疗计划和治疗效果,为临床治疗和后续随访提供可靠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