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磨筋骨句,谓之炼字穷经。
千古名句,气象万千,无不经过反复推敲,反复锤炼。杜甫推敲“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*船”,前者换了三个字,后者改了四个字,方得佳句。李白吟诵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”,字字珠玑,句句传神,正是苦心孤诣的成果。
打磨筋骨句,先从炼字着手。一字之差,千里之别。李白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”中,“衣裳”二字,原先为“罗裙”,经反复推敲,改成“衣裳”,尽显杨玉环丰腴富态之美。杜甫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”中,“黄河”本为“白帝”,后改为“黄河”,使画面更加壮阔辽远。炼字功夫,在于字字斟酌,推敲精妙,务求语意精准,意境深远。
炼句讲究对仗工整,平仄协调。王勃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,“知己”对“比邻”,工整对仗,平仄相谐。杜甫“江山如有待,*自无私”,“待”对“私”,既工整对仗,又耐人寻味,寓意深远。对仗之功,在于音律和谐,朗朗上口,令人回味无穷。
再次,炼句注重意象鲜明,情景交融。岑参“忽如*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,“春风”化用经典,巧妙地表现了边塞将士报效疆场的豪迈情怀。李商隐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,“夕阳”与“黄昏”交相辉映,勾勒出一幅凄凉的晚景图,抒发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叹。意象鲜明,情景交融,赋予诗句无穷的意蕴和魅力。
打磨筋骨句,贵在精益求精,反复推敲,直至臻于完美。所谓“诗成不易”,正是对其创作过程的真实写照。通过炼字、炼句、炼意,诗句得以脱胎换骨,闪耀着智慧的光芒,传诵千古,感染后人。
磨砺筋骨,志在四方。古往今来,诗人墨客以笔为刀,淬炼文字,挥洒出气壮山河的诗句,激励着一代代人为理想而奋斗。
唐诗中,李白的《将进酒》一诗,豪气干云,令人心潮澎湃:"千金散尽还复来,烹羊宰牛且为乐。会须一饮三百杯,岑夫子,丹丘生,将进酒,杯莫停!"诗人以豪迈的情怀,抒发着对人生的豁达与豪迈。
宋词中,苏轼的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一词,大气磅礴,意境深远:"人生如梦,一樽还酹江月。"词人面对滚滚长江,发出对人生的感悟,既有豪迈,又有悲壮。
元曲中,关汉卿的《窦娥冤》一剧,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:"窦娥告状天难容,*六月霜。"曲中窦娥的冤屈,激发了人们对正义的渴望与追求。
明诗中,于谦的《石灰吟》一诗,质朴刚毅,格调高昂:"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"诗人以石灰自喻,表达了坚贞不屈的精神。
清诗中,龚自珍的《己亥杂诗》一诗,针砭时弊,忧国忧民:"九州生民谁作主?沉酣亿万姓*。"诗人悲愤交加,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*。
这些打磨筋骨的诗句,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、忧国忧民的情怀,激励着人们不断磨砺意志,为理想而奋斗。它们穿越时空,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瑰宝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。
打磨筋骨句,琢玉炼言词。
唐诗宋词中,佳句层出不穷,其中不乏以淬炼锤锻著称的打磨筋骨句,它们如璞玉经雕琢,字字珠玑,掷地有声。
"春风不度玉门关",王之涣寥寥数语,勾勒出边塞荒凉辽阔的景象,字里行间透着将士们的思乡之情。
"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"欧阳修名句,揭示了游山玩水的真谛,领略大自然的妙趣横生。
"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"文天祥的豪言壮语,表现了民族气节的崇高,激荡人心。
"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。"杜牧的诗句,描绘了秋日枫林的美景,以独特的视角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。
"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"朱熹的哲理诗,探讨了事物发展的规律,启迪人心。
这些打磨筋骨句,字斟句酌,淬炼精华,使诗词意境更为深远,耐人寻味。它们不仅是诗人匠心独运的结晶,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。